ページ

2013年11月9日土曜日

給我愛過的相機們

大家記得自己每逢填寫「嗜好」一欄的時候會寫甚麼嗎?

小學的時候,我寫的是看書、看電視、聽音樂。

中學的時候,我寫的是reading, listing to music, singing, watching movies。

大學的時候,我寫的是reading, listing to music, watching movies, drama, traveling。

現在你再問我,我會答traveling,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photo taking, watching movies, drama。



只是看以上的答案,我似乎是最近才喜歡拍照。非也,喜歡和嗜好是有點分別的,喜歡不一定會經常做。以前的年代,拍照是一件頗奢侈的事,至少對我來說如此。

在DC出現之前,買菲林和沖曬對於一個窮苦學生來說是難以負擔的費用,除了旅行和畢業前的farewell,我都沒怎麼用過相機。

我的第一部相機,是olympus的菲林傻瓜機,是家父在我小學五年級時送我的。

我的第一部DC,是為大學畢業照而買的。記得那是canon ixus v2,最高解像度只有3Megapixels,當時也要賣三千多,我向爸爸爭取了一千元的贊助,餘下的就是用自己的儲蓄付款。

那部相機的monitor只有郵票的大小,曾經是非常流行的型號之一,直至它的monitor只能看到雪花,我才把它換掉。

第二部DC也是canon,型號忘記了,只記得那是差不多第一部有28mm wide angle的DC,輕身得來monitor又大,拍攝花卉的顏色很漂亮。有不少人都告訴我那部機在坊間的評價很高,其實我買的時候完全沒有事先做research,純粹因為ixus v2壞了就去門市選一部新機,當時在眾多機款之中,是考慮到wide angle對拍風景有幫助而選了它。

後來在日本看櫻花的時候,發現它的近攝距離有限制,自己也在考慮要不要學習一下一些技術層面上的知識,於是就從DC畢業,轉用prosumer。

第一部prosumer是panasonic LX3,那是我在網上看了很多有開prosumer相機的specifications之後才決定買的型號,最重要的因素是24mm wide angle、1cm近攝、2.8光圈。當時的prosumer當中,24mm加2.8光圈是非常少有的組合,有很多用單反的朋友都有買來拍snapshots,是另一部廣受好評的相機。

後來無反開始流行,用prosumer的一就是換單反,繼續技術層面上的發展;一就換無反,為的應該就是淺景深吧。

對我來說,相機的輕便程度是其中一個頗大的考慮。我甚少在香港拍照,相機一般就是帶出國旅行時用,要多帶幾支鏡頭的話,無反只單反都一樣是行裝太多。說到性能,現時坊間的鏡頭型號,我至少要有三支鏡頭才可以追近LX3已有的功能,若要光圈2.8,所有成本加起來的價錢與效果相比不值得。再說,無反要輕便,很多功能鍵都變成touch screen,我這種古代人就是覺得touch screen的效率總不及實在的按鈕和轉盤。

後來LX7面世,市面一般不太看好,認為比上一代LX5的新增功能太少。就我個人而言,它就剛好填補了很多我覺得LX3不足夠的地方。新加入的創意濾鏡,算是比同級相機中較全面的,除了風行一時的miniature,one point colour和star filter都挺好玩的,toy effect如果可以把contrast再加強再貼近一點lomo效果就更好。內置ND filter在日光下拍風景可以補足光圈最小只得F8的缺點,真是要說有點小失望,就是在zoom上面仍然只得90mm,但相比zoom,換來1.4光圈非常值得。光圈環的設計十分貼心,要轉換光圈的時候比從前的按鈕方便得多。LX7其實還有很多manual微調的功能,只是我還未發掘到那一個模塊,也就是說,這部機還有很多潛在的新意。

LX7買了超過一年,為甚麼現在才突然寫一篇相機回憶錄?因為最近的一次歐遊,引起了很多我對相機的想法,要寫文化差異之前,覺得有需要去透過我對相機的考慮開始寫起。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