ページ

2012年5月1日火曜日

桃姐

之前在蘇州生活雜記裡面提過說要寫感想, 雖然遲了點, 但我沒有忘記呀...因為電影是在蘇州時看的, 所以只有國語版本...



劉德華以及電影內大部份的人物都是用原聲配音, 偏偏葉德嫻和秦沛是其他人配音, 有點可惜...

故事屬溫情小品類型, 老實說, 若不是葉德嫻上映前已經拿了那麼多海外的獎項, 若不是有她和劉德華這個組合, 我相信這種作品在香港不會很賣座...電影很寫實, 如果身邊有老人家的應該會有不少共鳴...

我特別欣賞它沒有煽情, 生老病死, 人皆有之, 電影的重點不在於病痛和死亡, 而是主僕之間的關係...

如果男主角對桃姐過份地無微不至反而顯得偏離現實, 但電影裡面, 男主角因為自小被照顧慣了, 不太懂得觀察和體恤別人的需要, 直至照顧自己的人進了老人院, 他才慢慢去學習...

不要以為男主角是少爺才會不懂得照顧人, 讓我們細心想想, 如果一天, 父母行動不便, 或是父母患病, 我們會懂得照顧他們嗎? 這是值得反思的...忘了有否在這裡提過, 早幾年, 家父做腎石手術, 家母出現類風濕關節炎, 我突然之間有了"爸媽老了"的覺悟...雖然老是大自然的定律, 但一旦面對, 還是會感到不安的...選擇出差時間較少的崗位, 當中或多或少是考慮到將來要多一點時間在香港照應兩老...

所謂照顧, 不只是經濟上, 還有起居飲食, 以及心靈上的...父母變得健忘, 變得沒有那麼精明, 這些都是要適應的...千萬不要"以為", 用他們以往的一些表現去推斷之後的行為和反應, 以為他們會醒目, 以為他們會記得...我們要提高耐性, 去習慣, 去適應他們這些跟從前不一樣的微妙變化...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聞說有些人說那些老人院的狀況讓人心酸, 其實電影裡面表現的, 已經算是老人院裡面屬中上等的環境, 更惡劣的情況, 在香港多的是...再說, 電影裡面還未完整地反映出老人院最可怕的, 聲音和氣味...你們有去過香港的老人院嗎? 我有, 而且曾經每個星期都去...老人院除了有一陣揮之不去的氣味之外, 還混有老人們的咳嗽聲, 鼻鼾聲, 悲鳴聲... ...

其實老人院裡面最讓人心酸的畫面, 不是電影裡面放映著那呆滯和寂寞的瞼, 是那些被束縛在椅子上或床上不能動, 又或是不能吃普通食物要從鼻插管喂牛奶的老人家...即是如此, 也請大家不要過份地悲天憫人, 覺得老人院不是人住的地方...老人院, 有它的好處...如果老人家行動不便, 你還可以請個工人去幫忙照顧, 但如果老人家多病, 又有認知症, 一般的家庭就不一定可以照顧得來...因為認知症的老人可能會無法辨認時間, 要有人24小時看管, 否則很容易會跌倒生意外, 這也是為甚麼有些老人家要被束縛在椅子上或床上...因為婦人之仁, 又或是不想做開口的那一個千古罪人而一拖再拖, 老人家所面對的風險就越高...要知道老人家一跌倒是可大可小的, 早點認清環境的限制而給他們安排合適的照顧才是真正對他們好...

當然, 事前的溝通是很重要的, 到安排好一切才跟老人家說要他們搬進老人院, 他們很容易會產生誤解, 覺得自己被遺棄, 所以應該從開始計劃的時候就開始跟老人家溝通好, 最好是選址的時候也帶老人家一起去看看...其實, 老人家會否感覺被遺棄, 不會只因為入住老人院一事, 如果子女在平日生活出表現到對父母的關心, 父母也不會感受不到的...我的祖母入住老人院之後, 我每個星期都去看她, 比她從前獨居的時候見面時間還要多, 在老人院, 又有人陪她打麻將, 有甚麼事立刻有人帶她去醫院看醫生, 其實並沒有別人想像中那麼差...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