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了一個多星期, 期間因忙著編圍巾和寫電影報告, 之後又study了一下認知症的資料, 小說的進度也停滯不前, 是時候要把調整期完結...
第二個ガネーシャ課題 - 募金する
中文的意思是指捐款...小說中的ガネーシャ叫主角每天都把一點零錢捐到便利店的捐款收集箱...ガネーシャ的解釋是, 偉大的工作者都是認真地去考慮怎樣可以令世界變得好一點, 懂得讓別人快樂的話, 就會受大家的愛戴從而得到幸福...
我覺得書中對有關捐款跟成功的關係的解釋比較難理解, 也許是因為兩者之間的關係有點間接, 也可能是作者的說法跟我一貫的想法有點不同, 所以共鳴不大
以前有略略提過, 我覺得要討好別人是一件很累的事...捐款, 或是幫助別人, 當然會有希望別人得到快樂的意願在內, 但就沒有想過要得到別人的愛戴...所謂施比受更有福, 是因為付出的人一般要有excess才可以付出去幫助別人, 證明我們本身已經有充足資源去滿足生活所需...
生活所需, 是指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 有些人得到更多資源的時候, 只想到花在自己身上去改善生活, 其實沒有不對, 可是當資源的運用方法過份奢侈, 我就覺得那是一種浪費...
剛踏進社會的時候, 工資不高, 3分1給媽媽做家用, 3分1生活費, 3分1儲起來考專業試, 基本上是無有餘錢的...到了第二年, 工資加了一點, 專業試也完成了, 開始可以儲蓄, 那時就向身邊的人打聽有關助養兒童的資料, 於是開始了每月定期捐款
我參加的助養計劃是宣明會辦的, 在香港還很多別的慈善機構, 例如UNICEF, 都有辦助養的計劃..那時候的工作很忙, 根本沒有心思去研究應該要參加哪一家, 大家若有興趣也可以去調整比較一下...宣明會的捐款方法很方便, 網上登記好, 隔一兩個星期就會收到被助養兒童的profile, 偶爾還會收到他/她畫的繪畫...
助養兒童, 每個月捐款$220, 相等於一次hair treatment, 或是一次自助餐, 是現今很多香港人都可以負擔得來的...除了每月助養的捐款之外, 你還可以在參與像之前四川大地震或是台灣水災的一次性捐款, 宣明會會在每年報稅時份寄上全年捐款總額紀錄, 方便捐款者申報...
我助養了幾年的女孩居住在尼泊爾...早幾個星期, 宣明會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多助養一位, 當時想不到有甚麼理由要拒絕, 就答應了...剛剛上星期收到了小孩的profile, 是一個居住埃塞俄比亞的男孩...其實助養者是可以選擇要助養的兒童的性別和所在地等等, 我個人就覺得沒甚麼所謂, 所以全都填了"not specified"...
我還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人, 覺得至少要養得起自己, 養得起家人, 行有餘力才能去幫助別人, 平日捐一點少錢, 最多也只是偶爾去做做義工...有些人比較偉大, 可以放下工作全職投身志願團體, 身體力行去參與...對我來說, 幫人可以有很多種, 不一定要犧牲小我, 完成大我,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總之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 不管參與程度的深淺, 只要我們肯付出一點, 別人就可以得到多一點
最後送上鄭秀文在2008年為宣明會唱的助養兒童歌曲『有一種快樂』...推出後直至2009年才收錄在『Faith信』那張專輯裡
從我投入你不相似的世間
便不斷的 慨歎
還曾弄濕 這雙眼
難明存活怎麼艱苦似攀山
然後回望我非必要的襯衫
換到甚麼 讚歎
才明白你 縱使苦慣
微笑卻比起一加一更簡單
從此 喜悅是發覺
原始不等於不快樂
為著豐盛來自分享快樂
你與我都要學
能扶著你是最高的高興
原來完美大志 無須比拚
成就最大正是找到使命
散播暖意 造就笑聲 擴闊生命
完全為掛念你 純真反應
能為你奉獻像溫馨約定
叫我的心境 如水清
鳴謝你令我心輕得可遠飛
認清自己 佔有
同樣亦該 懂得捨棄
從前爬盡高山哪算 了不起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