ページ

2013年4月29日月曜日

Chopin Winner Plays Chopin

我對蕭邦的第一印象不怎麼好...只怪李雲迪, 讓我覺得演奏蕭邦只是有違生理構造地舞動手指, 以及瘋狂地賣弄技巧卻沒有音樂感的過程...

曾經有人告訴我古典作曲家之中他最喜歡蕭邦, 可是我聽他示範彈奏過一兩首, 旋律沒特別吸引, 後來我發現, 那只是因為彈奏的人駕馭不了蕭邦的曲子, 而不是蕭邦的問題...

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是浪漫時期的作曲家, 浪漫時期的特色就是著重感覺, 重輕快慢都很有彈性, 即使有樂譜的記號也要加入自己的詮釋, 至於哪一種演繹方法才是最接近蕭邦的本意, who knows?

藝術是主觀的, 我不是古典音樂鑑賞家, 說不出甚麼理論去支持一首曲子彈得好或不好, 或者某一首曲子哪裡寫得好或不好, 只能說如果有一首曲子聽了之後感到有心動的觸動, 那就是喜歡...

很虛無飄渺吧? 所以才浪漫...

第一首讓我留意到蕭邦的曲子是離別曲(Etude,OP.10,NO.3), 好像是在某台劇內出現過, 是哪一套劇我已經忘得一乾二淨, 唯一記得的就是那首背景音樂...因為離別曲, 我在發現原來蕭邦的歌除了狂風掃落葉之外, 也可以是充滿悲情的...



第二首是nocturne op.9 no.2 in E flat, 是我無意中在youtube上找到的, 一邊聽, 會覺得自己快要溶化在音符裡面, 為甚麼一個人可以寫出那麼瘋狂的旋律同時又能寫出這麼溫柔的曲調?



我知, 因為藝術家都是瘋子...有些瘋子瘋得很透徹, 始終如一, 例如Vincent van Gogh, 作品只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有些瘋子會人格分裂, 如Beethoven和Chopin...

昨晚去了聽蕭邦鋼琴演奏會, 演出者是鄧泰山, 是1980年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所以節目名又叫做"Chopin Winner Plays Chopin"...

誠實說, 演奏會的前半部對我來說有少許悶, 可能我沒有很喜歡舒曼和李斯特吧, 到了下半部, 全是蕭邦作品, 腎上腺素開始提升...

頭兩首Waltz是旋律好聽但技巧和情感上未有太大發揮, 到了Scherzo no.4, 終於展現出Chopin Winner的功架, 當鄧泰山按下最後一個琴鍵, 餘韻還在音樂廳中迴盪的時候, 觀眾已經急不及待大力拍掌...如果你有看「交響情人夢」, 當下一刻的心情就像演奏一完就很想大叫"bravo", 實在是精彩身體會自然反應地鼓掌...



以下是演出曲目:

Schumann Fantasiesucke op.12

Liszt two legends

Intermission

All Chopin Works

Waltz Posthumous in E Major, op.34 no.2 & op.42
Mazurka Op.17 no.4
Scherzo no.4
Polonaise op.26 no.1 & op.53 "Heroic"

題外話一說, 香港觀眾真的超沒水準, 開場前已經有工作人員提醒不能拍照, 如果靜靜地偷拍也罷了, 竟然有觀眾在鄧泰山出場的時候拿出iphone拍照, 而且發出快門聲音...同一個觀眾在演出期間打開背包, 所發出的聲響大到讓不少觀眾回頭看她...有觀眾在打鼻鼾...還有觀眾在謝幕未完結就離場...

我一直很費解, 無論是舞台劇或是演奏會, 買票進去看都代表你是有興趣和喜歡那個演出而去的, 為甚麼總是會有人遲到? 演奏會不是演唱會, 環境自然會比較安靜, 想拍照連快門聲都不關一下, 明知自己背包拉鍊掛有啷啷都不小心一點, 完場時也未到十時, 音樂廳會散場也沒很多人, 有必要急著連謝幕都未完就散場嗎?

香港人, 可否不要那麼失禮?

1 件のコメント:

  1. 離別曲係睇《101次求婚》時識嘅。
    nocturne op.9 no.2 in E flat......超熟,係唔係日劇成日都播呢?
    李斯特,在YOUTUBE聽了好幾首,只喜歡la campanella,不過又真係好好聽。
    [版主回覆04/29/2013 23:23:26]la campanella是很好聽,可惜昨晚他不是選這一首liszt

    返信削除